当前位置:财商学院>行业研究>
信托规模突破6万亿 高收益神话能否持续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0
文章摘要:信托规模突破6万亿 高收益神话能否持续

  ■本报记者 魏域涛

  二季度突破5万亿元,三季度超过6万亿元。

  信托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一路高升,增长势头强劲。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公布的《2012年三季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信托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6.32万亿元。

  “信托业取代保险业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部门已经没有悬念。”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撰文指出。同期,保险业的资产总额仅从年初的6.01万亿元增长到6.89万亿元。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信托弥补了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缺陷,给民间资金提供了出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对提高市场效率有积极作用。不过,随着规模的暴增,风险也如影随形。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龙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信托这种固定收益类产品过低的违约率令人担忧。

  缘何快速增长

  从2007年资产管理规模不足1万亿到现在的超过6万亿,这些巨量资金来自哪里?

  “高收益的投资产品自然会有人投。信托的收益率比较高,当然能吸引很多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投资者会在各种投资工具中选择,信托所开发的一些基于自身牌照价值的直投项目提供的收益率相对较高,自然会有大量资金涌入。

  在涌入的资金中,机构资金占比超过六成。《业务数据》显示,集合资金信托余额为1.7万亿元,占比是26.89%;单一资金信托余额为4.26万亿元,占比是67.47%;管理财产信托余额为0.36万亿元,占比是5.64%。

  “信托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因为理财需求,不光是个人需要理财,机构也需要。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也要投资,又对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信托逐渐成为他们比较认可的投资品种。”李旸表示。

  多数资金通过信托最终流向了实业,这对融资意义巨大。

  “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发达,银行提供的贷款是有限的。很多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信托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陈龙说。

  不过多位专家认为,即便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在年内超过保险业,信托业也难称金融业老二,由于巨量资金并非自主形成,按现有口径统计出来的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实际上有些“虚胖”。

  “规模不能单独算,什么叫信托的管理规模。举例来说,私人银行中高端客户的资金很多都投向了信托,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有一部分就和信托是重叠的。”郭田勇说。

  高增长会否持续

  《业务数据》显示,三季度融资类信托占信托总规模的49.01%,虽然略低于2011年年底的51.44%,但仍然占信托总规模的一半多。

  在融资类信托中,信托公司仅扮演了通道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制度红利的享用者,自主管理能力无从体现。

  “由于信托产品以融资信托为主,真正的投资信托较少,长期以来信托公司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管理,而不是投资管理能力。”周小明表示。

  随着券商、基金以及保险公司在今年一系列的监管创新中进军资产管理领域,信托的融资类业务日益受到挑战。以券商资管为例,截至三季度末,证券业资管规模已达9295.96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93.6%,而在证券业9295.96亿元的受托资管规模中,70%以上受托资产为银证合作业务。

  信托行业的高增长是否会终结?

  “未来的空间很大,就看信托公司怎么做。”李旸说,“民间资金量相当大,而现在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投资收益都不是特别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信托业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很长一段时间是可能的。另外,银行、证券、基金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心思精力不全在这,但这就是信托的主营业务。”

  郭田勇则对竞争环境更为看重,他对目前各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感到担心。

  “我觉得资产管理肯定是未来很大的一个行业和方向,参与的机构都能获得好处。问题在于,我们希望各个监管机构能够有更多的协作,给从事资产管理的这些机构制定出大致相同的游戏规则,不要出现无序的、监管层之间的竞争。”

  高收益是否会终结

  信托产品的高收益率是否还会持续下去?

  “肯定是无法持续的。”陈龙表示,目前信托产品的高收益和明显过低的违约率并非正常现象。他注意到,中国目前的信托产品和美国七八十年代的高收益债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

  “一般来说,在资本市场中,回报率最高的一定是股票,因为股票是直接融资,是真正的创造财富。美国70年代也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很多小企业贷不到钱,所以高收益债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一度占到较大的比重。但是到了80年代末的时候经济衰退,推这个债的投行倒闭,同时很多高收益债违约,市场大幅萎缩。目前我们的信托产品杠杆率很高,相当于高收益债。”陈龙说。

  李旸认为,在资产管理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今天,收益率和风险不匹配的情况需要改变,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监管、投资者、信托公司。

  不过,李旸对信托产品保持高收益要乐观得多。“信托公司的另外一个称呼是实业投行,善于挖掘高成长、高回报的行业和企业项目,而且这些项目是追求资金安全的银行不愿涉足的。信托可以通过产品的设计把风险规避掉,信托在找一些较好的行业、项目,在帮助其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不错的回报,未来只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