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商学院>行业资讯>
信托兑付再迎高峰,业内称风险整体可控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0-04-27
文章摘要: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将有44150亿元信托产品到期,到期量更是逐季递增。面对兑付高峰的再度袭来,市场人士开始关注信托业所面临的兑付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将有44150亿元信托产品到期,到期量更是逐季递增。面对兑付高峰的再度袭来,市场人士开始关注信托业所面临的兑付压力。
  兑付高峰是否引发压力担忧?
  一直以来,信托产品的兑付高峰都是压在信托业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统计发现,2016 年下半年到2017 年上半年,将有44150亿元信托产品到期。具体分季度来看,分别是2016年三季度8875亿元、2016年四季度10652亿元、2017年一季度10869 亿元、2017年二季度13754亿元,到期规模按季度递增。其中,集合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达32.02%;单一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达58.06%,财产权信托的到期规模占比为9.92%。
  由于集合资金信托通常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项目,公司具有一定的兑付责任,因此随着集合资金信托风险显现的加快,有分析人士称信托行业的兑付压力将持续上升。
  “面对较大的兑付量,该段时间需特别警惕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事实上,伴随宏观经济的持续下行,信托行业的兑付风险事件在近年来时常曝出。2015年以来,目前已经曝光发生兑付风险的信托项目已达38个,其中大部分涉事信托项目为房地产类信托产品和工商企业类信托产品,此外也包含了个别矿产信托产品和证券类信托产品。
  风险将如何控制?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王丽娟的观点为代表,即信托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防控压力增大。实体经济风险向信托传递,部分前些年大规模扩张的行业面临深度调整,个别产业风险显著上升,影响信托项目兑付;其次,部分交易对手财务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可能难以按时偿还信托贷款;部分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未能发现交易对手涉及民间借贷,未及时发现交易对手违规担保或项目实际控制人挪用信托资金等问题。
  在诸多观点中,影响对信托风险判断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其一,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一叶障目.从而误判信托业危机重重,主要原因是对信托不了解,通过断章取义、以点带面扩大风险危机程度,比如只提信托出现多少风险资产,却不与行业总体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进行比较;又比如,哪些公司产品出现问题,不对这些风险进行定性,将原本的个体风险夸大成系统性风险等。
  其二,对信托公司隐形兜底的担忧,也就是担心打破刚性兑付可能导致的风险传统效应。近期监管层多次提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因此,谁将打破刚兑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信托公司而言,“刚性兑付”是在特定时期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那么如何“自然地”化解刚性兑付,这就要看信托公司如何重塑规则,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信托公司转型。
  回顾信托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历史可见,其发展脉络与此前社会融资需求高涨、而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有关。以当前频频曝出风险事件的房地产信托为例,2008年至2012年,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对于信贷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前提下,开发商将目光投向信托,通过房地产信托等方式募集资金,满足其融资需求,也刺激了相关信托产品的大幅增长。
  而此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也为后期信托行业的兑付埋下了风险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房地产信托项目发生兑付风险的比例达到了全部风险项目的44.7%,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
  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质资产配置的圭顿金融表示:“尽管当前信托行业仍实施刚性兑付,但到了某个临界点,部分前期展业相对激进的公司,如果业务集中出现兑付风险,超过其自身的承接能力,不排除信托业的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可能。”
  也因此,当前信托公司均开始加强风险项目处置的规范化与市场化,公司内部的信托赔偿准备和资本金实力也日渐增厚,行业整体的保障基金机制也开始有效运行。近年来,信托公司不断涌现的增资潮,便是行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一项举措。
  此外,2014年—2016 年期间,信托行业的不良率始终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整体不良率低于银行业,显示了较强的风险总体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