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商学院>信托新闻>
类信托围攻 城内的扎篱笆突围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7
文章摘要:⊙记者陈俊岭○编辑于勇尽管有人认为,凡具有明确信托目的、财产等特征的行为,都应界定为“信托行为”,不管其是否挂有“信托”两字。但对于相继推出“类信托”项目的非信托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尽管有人认为,凡具有明确信托目的、财产等特征的行为,都应界定为“信托行为”,不管其是否挂有“信托”两字。但对于相继推出“类信托”项目的非信托金融机构而言,近10万亿规模的信托业仍是其虎视眈眈的一座“围城”。

  去年以来,在资产管理新政的感召下,一直垂涎“城内”信托制度红利的保险、券商、基金、PE等“城外”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类信托”产品。而作为被“围攻”的信托,则也在寻找新项目,或转嫁旧项目,以寻突围。

  “类信托”高收益开路 吸引目标客户

  投资门槛100万元起、存续期两至三年、投资标的多为房地产项目或地方政府项目……从表面上看,不少来自“城外”的金融机构兜售的“类信托”项目与“城内”的信托公司的相关产品十分相似,但其年化收益甚至可高达12%至18%。

  尽管眼下市场行情十分低迷,但身为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的营业部经理的王伟却十分忙碌,作为公司新设立的财富管理部中层,他一直忙碌奔波于各亟需用钱的中小企业及各地政府发债主体间。

  不久前,王伟刚去北京郊区谈一个城投债项目,总金额超过40亿元,尽管最终没有拿下,但如此规模的业务提成,其诱惑要远远超过几单经纪业务的佣金,而地产项目和地方政府债项目,则是他们所热衷寻找的大项目类型。

  “券商与银行的区别是,银行不能做股票,我们不能拉存款,其他都一样,比如信托、合伙基金、第三方理财,我们都能做。”谈到他现在所做的“类信托”业务,王伟对上证报记者解释称。

  事实上,涉足“类信托”项目远不止券商,基于对“城内”信托制度红利及其带来资产管理规模激增的垂涎,保险、基金,甚至PE、第三方理财等“城外”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令投资人眼花缭乱的“类信托”项目。

  “XX基金”是一家注册在天津滨海的私募股权机构,其北京办事处位于CBD核心一栋高档写字楼上,面对每位首次上门的潜在客户,客户经理都会十分热情地将其带进一间装修豪华的会客室。

  不久前,记者曾以投资人身份参加了上述公司在京举办的一场项目推介会。推介会由某高校一位金融教授主讲,据其介绍,该公司正在力推一款投资标的为地方政府BT工程类项目,发行规模为1亿元,预期收益率在12%至17%之间。

  在不少信托项目收益率跌破9%的当下,“类信托”项目缘何能给出如此高的收益率承诺?对此,北京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相关人士认为,像他们这样的发行方,如果不能在收益率上取胜,就很难吸引目标客户来认购。

  信托构筑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在“城外”金融机构纷推“类信托”围攻之时,“城内”一直坐享制度红利的信托公司,也开始居安思危起来,或是扎紧篱笆守住好项目,或是排查风险转嫁坏项目,寻找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现在找到好项目越来越难了,一是好项目本来就不多,二是好不容易碰见一个好项目,往往背后有好几家公司在竞争,其中有信托,也有券商或保险,大家都铆着劲地抢地盘。”北京某信托公司业务经理对记者坦言。

  好项目难寻,能否放低目标找次一些的项目?不行!他对此解释称,现在不比以前,他所在的信托公司有着非常严格风控制度,比如纯粹民营的企业不做,没有足额土地担保的不做,涉及某些行业的不能碰等等。

  伴随信托资产规模的一路飙升,外界及管理层对信托业的风险也盯得更紧起来。尽管截至目前尚未有一家信托公司打破刚性兑付的噤声,但每家公司都或多或少有几个项目险些违约,这也让身处信托围城的人对风险格外谨慎。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却想出来。”《围城》中这句话经典台词,用在信托项目上也一点不为过。

  两个月前,中信信托曾意图将濒临违约的三峡全通项目2810亩土地拍卖,不曾想半路却有神秘机构杀出。外界猜测,可能是某意欲抄底的基金接盘,因为挂牌拍卖的2800亩土地近30亿元估值对应的债权关系仅11.7亿元。

  事实上,近两年接盘信托项目的非信托机构并不鲜见。据悉,目前西部某信托公司正着手将一款达到百亿规模的信托项目转移给其基金子公司。而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也曾透露,该公司正在研究推出对接信托到期项目的专户产品。

  在好项目难觅及潜在风险暗涌之外,身处城内的信托公司也日益感受到城外大量“类信托”项目虎视眈眈的围攻,尤其是其对其高净值客户的围攻。为此,不少信托公司纷纷在各地设立“财富管理中心”,其目的就是加紧高净值客户。

  “以前信托卖产品都是靠口口相传,我们不少客户一直跟了我们十几年,很多新客户都是这些老客户介绍来的,但现在必须改变观念主动出击了。”山东信托一位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信托公司也注重修筑自己的“护城河”。

  无疑,眼下的信托项目之争正如一场攻城战,其中,基金、券商、保险等城外机构处于“攻方阵营”,而城内的信托公司则处于“守方位置”,双方最终孰胜孰赢,尚未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