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商学院>信托新闻>
政信热潮昙花一现 中融信托重回地产老本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8
文章摘要:曾颂政信合作还是地产信托,需要做出取舍。去年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463号文”落地后,信托业内普遍认为“政信合作”将大受打击。然而,今年一季度相关业务“大干快上

  曾颂

  政信合作还是地产信托,需要做出取舍。

  去年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463号文”落地后,信托业内普遍认为“政信合作”将大受打击。然而,今年一季度相关业务“大干快上”,业务占比不降反升,出乎众人预料。

  一种解释是,地方政府有持续的融资需求,且463号文并未完全禁止政信合作,故此业务能逆市发展。

  但事实恐非如此简单,行业风向似已变化。不少资深信托人士不看好政信合作的“后劲”,称眼前热潮将似昙花一现;此外,公开资料显示,以市场嗅觉敏锐著称的中融信托今年基本抛弃政信合作,业务重点重新转回赖以起家的地产信托。

  中融的路径,能否折射未来信托业的变化?

  463号文留下“两道口”

  去年12月24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对地方政府融资提出严格要求。

  然而政信合作不降反升。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末,资金信托对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5.78%,同比去年提高3.93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末环比提高2.16个百分点。其中,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规模达6548.1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0.85%。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原因并非信托公司违规操作或463号文执行不力,而是政府有持续的融资需求,且大量融资项目并非BT项目,也不是纯粹的公益性项目,不在禁止之列。

  事实上,463号文颁布后,仍有不少“疑似违规”的产品出炉。

  譬如中铁信托于今年4月起售的“优债1322期新津花源片区道路建设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募集资金

  将用于受让“成都瑞卓置业有限公司”对新津县人民政府10000万元的应收账款债权,信托到期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支付;瑞卓置业取得转让款后,用于道路、桥涵、给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资深信托律师冯加庆告诉本报,类似“应收账款债权”的政信合作很常见,要判断是否违反463号文有两条依据:

  其一,有些信托公司认为,只要这个债权在463号文之前形成,那么法不溯及既往,还可以用来创设信托;其二,有些公路项目建成后不收费,看似公益性,但它可能是某个商业项目“七通一平”的组成部分,整体能产生现金流,可定义为非公益项目,不受463号文约束。

  “这是业内讨论的结果,认为463号文留了这两道口。如果政信合作规模失控,监管部门也可能把口子彻底堵上。”冯加庆称。

  对于一季度政信业务高涨,他认为是“463号文出台前形成的政府债权有限”,各信托公司抢存量项目所致,热潮不能长久。

  深圳一名资深信托人士则有不同看法,认为“债权形成时间”不能作为创设信托的依据。“去年政信项目卡得很严,规模只许降不许升;今年口径稍微放松,允许你在存量项目做完时,在其额度内发新产品。一些公司可能两三年的存量产品一起到期,今年新增规模就可以做大。”

  政信合作后劲不足,信托公司或逐步回归到地产信托“老本行”。

  产品创新看中信,市场热点看中融”,前述深圳资深信托人士表示,中融业务可作行业风向标。

  回顾信托这几年,中融信托的确“最能精准把握潮流”、“做啥啥火爆”。数年间,该公司从东北一隅的小角色迅速成为一线信托公司,主要靠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狼性文化”。

  如此,记者获得了耐人寻味的下列数据:2012年,中融成立70只集合信托计划。其中以政信合作为主的基建信托39只,占比高达55.71%;地产信托17只,占24.29%,比2011年下降25个百分点。

  2013年1月至5月13日,中融成立20只集合信托计划,基建信托仅1只,占比5%;地产信托18只,占比上升至90%。

  以上数据来自Wind资讯,按资金投向领域分类,不包含阳光私募产品。虽不是完整数据,亦能看出中融逆市而为、“弃政从房”。

  “不做地产还能做什么?”某中融信托人士称,压缩政信合作是因为“公司大了,要合规”,还是觉得地产信托更“靠谱”。

  2011年中融也曾大做地产信托,当年地产信托计划数量占比高达49.43%,后随着政信合作的崛起而骤减。

  今年年初至今,中融发行地产信托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从募资规模看,单只地产信托平均规模从前年的1亿元涨至今年的9.75亿元,显示中融更倾向于大型项目,风格趋稳。

  中融信托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进一步改进地产业务风控,“在开发商准入环节,从成长性、盈利性、偿债性、运营效率等方面设置计量指标;在项目准入环节,锁定一二线城市、刚需普通住宅业态等要素”。

  回归地产信托?

  政信合作后劲不足,信托公司或逐步回归到地产信托“老本行”。

  产品创新看中信,市场热点看中融”,前述深圳资深信托人士表示,中融业务可作行业风向标。

  回顾信托这几年,中融信托的确“最能精准把握潮流”、“做啥啥火爆”。数年间,该公司从东北一隅的小角色迅速成为一线信托公司,主要靠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狼性文化”。

  如此,记者获得了耐人寻味的下列数据:2012年,中融成立70只集合信托计划。其中以政信合作为主的基建信托39只,占比高达55.71%;地产信托17只,占24.29%,比2011年下降25个百分点。

  2013年1月至5月13日,中融成立20只集合信托计划,基建信托仅1只,占比5%;地产信托18只,占比上升至90%。

  以上数据来自Wind资讯,按资金投向领域分类,不包含阳光私募产品。虽不是完整数据,亦能看出中融逆市而为、“弃政从房”。

  “不做地产还能做什么?”某中融信托人士称,压缩政信合作是因为“公司大了,要合规”,还是觉得地产信托更“靠谱”。

  2011年中融也曾大做地产信托,当年地产信托计划数量占比高达49.43%,后随着政信合作的崛起而骤减。

  今年年初至今,中融发行地产信托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从募资规模看,单只地产信托平均规模从前年的1亿元涨至今年的9.75亿元,显示中融更倾向于大型项目,风格趋稳。

  中融信托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进一步改进地产业务风控,“在开发商准入环节,从成长性、盈利性、偿债性、运营效率等方面设置计量指标;在项目准入环节,锁定一二线城市、刚需普通住宅业态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