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商学院>信托新闻>
钱荒或引爆信托资金池风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27
文章摘要:□本报记者高改芳上海报道6月24日,A股大跌逾百点。“资本市场是流动性最好、最容易变现的市场。机构们都希望把现金拿在手里再说。”某信托公司资深投资人士说。信托人士认为,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6月24日,A股大跌逾百点。“资本市场是流动性最好、最容易变现的市场。机构们都希望把现金拿在手里再说。”某信托公司资深投资人士说。

  信托人士认为,如果央行“按兵不动”用意在于敦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并让银行切断与信托、证券、基金等与影子银行相连的渠道,影子银行体系将面临极大的清偿和流动性压力。

  “钱荒”抢钱 银行转嫁资金成本

  “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达到18%有什么不妥吗?别说18%,20%我们也付得起。”某股份制银行资金部相关人士“淡定”地说,“而且,资金只借7天,即便是20%的高利贷,对于资产规模上万亿的机构来说,成本又有多少呢?”

  在他看来,监管部门的用意再清楚不过——对以前银行不守规矩的做法“敲打”一下。他认为,银行最不守规矩的做法就是贷款期限错配。例如,企业需要一笔三年期的贷款。对银行而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笔3年期的存款与之匹配。但由于短期资金的成本更低,银行更喜欢用3笔1年期,或者更多期几个月的存款与之匹配。现在银行面临的问题就是1年期或者更短期限的存款到期了,却找不到资金来满足那个3年期贷款的剩余需求。

  但身为银行从业者,这位资深人士并未感到过大的压力。“银行承担的这部分资金成本最终肯定会转嫁出去。”该人士说。

  实际上,银行承担的资金成本已经转由融资方承担。据西本新干线的数据,上海大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在6月21日已经大幅飙升46.15%至8.55%。/月。票据体现利率的飙升已经让一些做票据生意的掮客开始亏钱。而这在最近几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涨得太快了。”上海某贷款中介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经升至10%,而上周还只有7.8%左右。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水涨船高。“我行于2013年6月24日至7月2日发售的“新客户专享-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调高至5.6%,期限58天,5万起买。”6月20日,记者收到了某银行发来的信息。

  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人士介绍,现在年收益率在7%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有。“对这样的产品你可以买。大家都是赚一票的感觉,以后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但在贷款中介负责人看来,上述情况恰恰是某种悲观事件的开端。他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承受10%以上资金成本的企业凤毛麟角。即便是咬牙接受了,偿债意愿和能力有多强?如果企业违约怎么办?企业违约是否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开始违约?

  套利风险凸显 影子银行拐点隐现

  近期市场资金面极度紧张,整个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6月24日,好买总经理杨文斌[微博]在好买财富的内部会议中表示,影子银行拐点或显现。

  杨文斌认为,风险最大的是一些期限错配激进套利的产品。一些金融机构近几年发行了大量期限错配的产品,比如,1-6个月的产品,但实际却通过期限错配投资到1-2年期的产品中。市场上一些信托公司和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发行过季度期限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多都被投到市场上中长期的理财产品中。这类产品可能首当其冲地会在这轮流动性危机中出现风险。

  发行这些产品很好赚钱。比如发行半年期的产品,给客户6%左右的收益,通过期限错配,转而投入到1-2年期收益10%左右的产品中,在这之间,能够轻而易举地赚到4%左右的利差。但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在3个月到期后想退出、赎回资金,可资金实际上已经被锁定在1-2年期的理财产品中,不能退出,于是出现“爆仓”。即使项目本身没有出现问题,但流动性错配还是会导致产品不能兑付。

  “据我所知,部分信托公司有500亿元甚至更大的资金池,我也不知道其他第三方有多少资金池项目,但发得越多,面临问题越大。所以我们说,期限错配的产品就像‘庞氏骗局’,在没有问题的时候一片歌舞升平,投资者不会赎回,或者有新资金不断进入,期限错配可以维持下去;而一旦出现流动性收缩,新资金跟不上,很多产品就原形毕露了。”杨文斌说。

  信托界人士也承认,接下来信托“资金池”可能会出“大问题”。

  “资金池”类信托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在信托合同中并不明确资金投向,只是大致框定投资方向,例如债权、股权、其它信托等。通常由信托公司自主管理,产品期限灵活,有3月、半年、9月、1年、2年等不等。

  据公开信息,目前发行资金池产品较多的为中信信托、中融信托、金谷信托、湖南信托、华信信托、华能信托、江西信托、新时代信托、中航信托等国内多家主流信托公司。

  这些首先面临风险的“资金池”产品,不少是信托公司和银行合作发行的。信托界资深人士认为,从产品说明书等表面信息根本无法分辨产品的真正发行人是银行还是信托公司,“有时候信托公司只是通道。只有问信托公司内部的人才知道。”该人士称。

  融资平台、房地产或成“重灾区”

  上海某大型信托公司的资深人士对目前形势依然乐观。“银行的资金紧张,但资金需求仍然强烈,这或许给信托公司创造了机会。”尽管如此,他也认为投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恐怕会出问题。

  由各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如各地名为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其实质就是地方融资平台。由这些公司发起地方政府项目,例如建高速、建机场、盖政府大楼等等。这些投资公司拿着上述项目去银行申请贷款。因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项目,所以很容易从银行贷到款,一般要多少给多少。

  银行再把上述贷款项目的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把这些个债权做成投资产品,例如城建公司高速项目等等,可以信托公司独自销售,也可通过银行代销,甚至可以让银行再从投资者手中募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上述产品……项目一旦违约,也就是信托产品不能兑现。

  “由于有些地方负债率过高,民营房地产企业也是。一旦流动性出问题,后续资金没法跟上,这些产品马上就会出问题。”信托界人士说。有券商人士称,一些地方政府杠杆比例异常高,也涉及用大量短期融资支持长期资产,而且地方很多项目没有现金流,无法应对短期融资成本的大幅波动。这样,影子银行体系会面临极大的清偿和流动性压力,“尤其是期限严重错配的资金池项目”。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公开表示,目前的业务四成是地方融资,六成是房地产。因为没有发展更好的其他业务,只好再回归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业务。

  用益信托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1—5月共成立344款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908.53亿元,占总成立规模的29.85%,较去年全年21.83%的占比提升8.02个百分点。券商、基金、保险等“大资管”业务放开,中小微企业转向银行融资,再加上信托诸多业务受到监管限制,使得信托融资类业务遭受多重挤压,不少信托公司业务重心再次转向房地产信托。

  “以前很多资金池都是为银行服务的。现在突然说不能做了,且银行的资金都没了,相当于切断了信托资金池的水源。你说能不出问题吗?”信托界人士惴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