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商学院>财经头条>
专项债发行提速助力基建投资 有望重启大规模发行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20-10-21
文章摘要:专项债资金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其发行使用受到市场的关注。
  挖掘机被业界视为“基建晴雨表”,也被视作经济晴雨表之一。虽然7月通常是传统挖掘机销售淡季,但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施工需求增多,挖掘机销量淡季不淡,单月销量同比增幅超50%。

  专项债资金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其发行使用受到市场的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7月底特别国债发行完毕之后,近期专项债发行开始加速。有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8月份已发行6205.98亿元专项债。还有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56万亿元,占目前已下达额度的72%,规模同比增加51%。

  稍早的7月29日,财政部发文指出,对近期下达及后续拟下达的新增专项债券,与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券统筹把握发行节奏,妥善做好稳投资稳增长和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

  受访经济界专家对记者说,由于10月新增专项债将发行完毕,8月和9月专项债有望重启大规模发行。专项债发行加速将有效缓解基建投资的资金瓶颈问题,将助推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进一步回升。同时,新基建可能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专项债有望重启大规模发行

  “7月特别国债发行收关后,‘让道’效应退去,8月和9月专项债将重启大规模发行。考虑到今年10月新增专项债将发行完毕,这意味着7月之后余下的约1.5万亿新增专项债将在三个月内发行完毕。”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日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还预计,“发行节奏将是‘442’(队列进行),不排除发行进度进一步‘前倾’的可能。”

  “近期,财政部已将今年剩余的专项债发行额度全部下达地方。因此相比7月的低谷状态,专项债券的发行呈现了明显的回升态势。”长期研究地方债的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杨晓怿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由于今年专项债大幅扩容,地方债供给也明显增加。分析师指出,在发行节奏方面,5月份为地方债年内最大供给高峰,净增量高达1.17万亿元,6~7月份为给特别国债发行腾挪市场空间,发行大幅放缓,但预计8~9月的净增量较高,单月净增量可能达到4500亿~7500亿元附近,四季度则会明显回落。

  在业界看来,今年专项债有望助力基建投资回升。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有近八成专项债投向基建,远高于去年同期22.5%的占比。其中,近三成用于交通领域建设。

  “截至8月25日,8月已发行6205.98亿元专项债,再次有望推动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除了2000亿元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专项债券额度外,10月末前还将有超过6000亿元的专项债券发行,持续托底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杨晓怿对记者表示。

  杨晓怿还表示,“由于财政部允许将今年已发行的专项债券更改用途,以加速项目落地效果:未来专项债资金反映到具体项目上的速度和效率有望快速提升,助力今年的基建投资规模快速回升。”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降幅比1~6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因而在受访专家们看来,随着专项债发行到位,基建投资有望加快。

  王青也对记者说,“专项债发行加速将有效缓解基建投资的资金瓶颈问题,直接助推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进一步回升。”据他判断,三季度基建(不含电力)投资同比增速有可能升至两位数,远高于二季度6.0%的增长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也认为,从今年全年来看,整个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会超过1个百分点,而单看下半年还会更高。

  张明还表示,今年下半年,随着更大规模的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基建投资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弹,这里面传统基建和新基建都会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

  新基建或成“双循环”主要抓手

  有迹象显示,地方新基建项目也在加快落地。云南近期公布2020至2022年新基建项目表,涉及打造5G网络、建设区块链技术云平台等共计704个项目。深圳推出首批新基建项目总计95个,总投资4119亿元,预计本年度可完成投资1006亿元。

  对此,杨晓怿对记者说,“近期,国家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并且着重强调了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的规模增长和提质增效是当前的重要目标。”

  她同时表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通过新基建来促进基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新型城镇化再次推进人口的城镇化,实现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共同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小康社会目标。”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新基建是“双循环”的主要抓手。因为在他看来,新基建在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带来稳增长、稳就业的效果非常明显。国内基建从3月份持续恢复以来,在今年7月份,基建方面的投资已经增长到8%以上,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并且领先于全球的恢复速度贡献巨大。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将会从长期增加有效供给,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164.960, 2.92, 1.80%),所以相对于纯消费而言,新基建在长期更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产业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两新一重”,第一个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新基建带来的未来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巨大变革非常惊人,这些变革的经济产值都是以万亿计。比如5G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带来车联网、无人驾驶、共享出行、在线会议办公等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商业应用。”任泽平说。

  王青表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核心点是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上减少外部依赖和被‘卡脖子’的可能。”

  在筑牢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方面,王青认为,“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国内终端消费,缓解出口增速趋势性放缓可能带来的影响;二是增加国内有效投资,保持总量适度增长,这包括重点加大新基建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和重大传统基础设施投资。”